昨日(3月26日),万科召开2018年业绩发布会。
万科是均衡派的三好学生,也是一二线布局的坚定执行者。万科一直以来都是名门正派,江湖威望很高,人才素养与管理创新引领整个行业,桃李不言下自成蹊。
而同为行业三强的碧桂园起家于三四线,以高周转行走江湖。覆盖全国1000多个市县,全国2000多个项目。
碧桂园冲上行业老大的位置,曾被认为是高周转和三四线,对于均衡派和一二线的胜利。
轰轰烈烈的规模大战告一段落,两家都处在5000亿规模以上的塔尖。以万科为代表的三好生与碧桂园为代表的高周转派,谁更优秀?
我们很有必要给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判断。希望通过我们的比较能够发现两家的长板与短板,并给行业带来更多参考。
销售指标
碧桂园三四线快周转的规模优势比较突出,回款的效率也很高。万科更多依靠价格上升带来规模增长。
如果从销售权益占比来看,万科正好70%,碧桂园69%,双方的合作杠杆不差上下。
1、权益销售规模:万科4248亿VS碧桂园5019亿
规模差别不大,但是增速差别很大。
昨日万科公布的合同销售金额为6,069.5 亿元,还是用了合同金额这个指标。碧桂园通过公布权益金额,如愿坐上了老三的位置上。因为恒大即使公布权益销售额5241亿,也会排在碧桂园的前面。
这里我们比较的是权益金额,因为这些才是利润来源,而合作金额并不能给自己产生真金白银的收入。
小房企才看重合同金额,大房企只看重利润。
销售规模很重要,但也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规模意味着江湖地位。但到了5000亿以上的第一军团,相互之间差距很小,后面的追赶压力也不大。地位和名声,都有了。融资、拿地、评级的压力都没有很大的区分度。这时规模也没有那么重要了。
这时重要的,有质量的增长,安全的快速增长。虚胖的企业,规模越大,死得越快。
仅从规模来看,碧桂园比万科销售规模多了771亿,占比18%。这个规模量级还没有拉开特别大的经济和品牌梯度,还在一个量级上。
但是从增速指标上,就能看出趋势性问题了。
根据克而瑞榜单统计,万科权益金额2017年权益销售金额为3772亿。照此计算,万科2018年的权益销售增长12.6%。而同期,碧桂园权益金额同比增长31%。
这个趋势很重要,如果照此发展下去,四年后万科销售额6828亿,碧桂园是14780亿,碧桂园将是万科的2倍以上了。
那时,碧桂园就要俯视万科了。规模的梯度价值将显示出来了,尽管那时可能不再是规模竞赛的时代。
当然,这只是假设,行业整体增速正在放慢,碧桂园也在降速,2019年增长目标也只是在20%左右。但是同样的行业环境下,万科受制于自身稳健的经营模式和混合所有制对风险的抵制,而碧桂园受益于民企的活力和跟投的强刺激。未来3-5年,碧桂园很可能要比万科快得多。
也就是说,4年后,很大的概率上,碧桂园的规模是万科的2倍以上。
我们可以接受万科一时做不了老大,但我们可以接受它望着碧桂园一骑绝尘,而自己越来越远吗?
2、回款率:万科85%VS碧桂园91%
碧桂园更胜一筹。它主要也得益于三四线的快周转,资金流更加充沛。而万科主要布局一二线,受制于政策调控,回款率就慢了很多。
在行业下行期,现金为王。回款是企业避免资金链断裂的核心手段之一。行业常见的回款数值在85%左右。
3、均价上升:万科10%VS碧桂园8.7%
均价上升,是房企销售规模扩张的重要指标。
万科2018年销售均价为 12,988 元/平方米,2017年为11,765元/平方米,销售提价为10%。
碧桂园2018年平均售价每平方米8,550元,2017年度的每平方米7,863 元,价格上涨幅度为8.7%。
这说明万科得益于涨价的盈利空间更强。
财务指标
整体来看,碧桂园的规模和增速,已经明显的超过了万科。但是万科的盈利能力更强,而且是用了更小的财务杠杆。双方在资金的安全方面都游刃有余。
1、营业收入:万科2977亿元VS碧桂园3791亿
碧桂园比万科多了27%,近三分之一的体量,优势慢慢体现了出来。
从增速来看,万科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.6%。而碧桂园同比增长67.1%,太凶猛了吧。
按此速度,一年后万科的营业收入是3650亿,碧桂园是6335亿,1.75倍啊,差距有点大了。
地产人基本上都知道,营业收入主要是前两年房屋销售的交付结算金额。也就是说,这都是前几年销售数字的转换,已经是既成事实了。
2、净利润:万科338亿元VS碧桂园346亿
碧桂园归属于股东的利润346亿元上升32.8%。
从增速来看,万科净利润同比增长20.4%。
3、净利率:万科12.7%VS碧桂园9.1%
这是衡量房企赚钱能力的最重要指标,也是判断房企经营发展模式的重要参考。
万科是典型的均衡发展型,碧桂园是快周转的典型代表。
4、净负债率:万科30.9 %VS碧桂园49.6%
双方都没有把财务杠杆用足。
房地产行业有较多预收账款计入负债。与其他债务不同,预售款没有利息成本,最终无需偿还,一定会转化为收入。因此,净负债率能够较好地反映房企资金链安全状况和杠杆使用情况。
很明显,万科比碧桂园要低很多,具有非常强的优势。
但是,行业净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85%左右,也就是说万科和碧桂园都没有把资金杠杆用足,没有为了规模而不顾风险。
万科近年的扩张速度太慢,很可能与净资产负债率过低有关。
5、现金保障:万科2倍VS碧桂园1.48倍
显然万科更加从容。
通常来说,现金能够覆盖短期债务就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。
截至2018年底,万科持有货币资金1884.2亿元,是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的总和931.8亿元的2倍多。
碧桂园可用现金余额2,425亿元,现金短债比为1.48。
税费成本
在费用成本上,万科具有明显的优势,其管理创新带来切实的效益。如果以3000的营收为基准,万科应该可以多赚92亿,省下的都是利润。在白银时代,3%的利润空间已经足够大了。
1、营销成本:万科2.65%VS碧桂园3.3%
可以看出万科的品牌价值和营销效能更高,毕竟万科的营销管理水平也是引领行业多年。
如果营业收入同是3000亿,仅此一项万科可以节省19.4亿的成本。
从数量上看,万科销售费用79亿,碧桂园是125亿。
2、管理成本:万科3.46%VS碧桂园4.38%
万科同样技高一筹。如果营业收入同样是3000亿,仅此一项万科可以节省27.6亿。
2018年,万科管理成本为103亿,碧桂园为166亿。
3、财务成本:万科2%VS碧桂园3.5%
还是万科厉害。如果营业收入同样是3000亿,仅此一项万科可以节省45亿。
这里的税务成本是利息费用减去利息收入,没有统计到他们的融资成本。
(万科财务成本是60亿,碧桂园是134亿)
4、研发费用:万科0.3%VS碧桂园0.3%
大家旗鼓相当。这与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5%的水平相去甚远,也说明整个地产行业的科技研发比重太低。
(万科研发费用是9.46亿,碧桂园是12亿)
5、利率成本:万科4.5%VS碧桂园6.11%
很显然,万科具有明显优势。
双方可比性
首先,双方所处的经营处境差异很大。
由于2018年的结算收入等指标主要是2016-2017的经营成果,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比较这一段时间内两家房企的经营状态。
而那个时候,万科主要精力都放在解决股权纠纷上,相当于一只手在跟你单打。而碧桂园当时正值全力以赴冲规模的巅峰状态,手脚并用开足马力。
例如万科2017年的净资产负债率只有8.5%,也就是说基本没有用到杠杆去拿地,整体上冲规模的动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。而当时,碧桂园的借贷比在57%左右,双方用的杠杆长度完全不一样。
第二,双方经营模式有很大区别。
万科是混合所有制模式,追求均好发展,风险意识很强。而碧桂园的民企身份,灵活很多,对规模有更多的渴望。
例如两家都做跟投,都采用了爱德数智的跟投管理平台,但风格和玩法各不相同,形成江湖两大门派。虽然行业里面80%跟投学万科的八大核心要点,但碧桂园的跟投更受高周转学派的青睐。阳光城、祥生、中梁等房企的练习引用,造就多位地产黑马。
第三,相关数据的缺失。
万科年报327页,信息丰富透明。而碧桂园只有36页,拿地数据与运营指标等关键内容缺失,无法进行很好的对比分析。
所以,我们有限的数据分析,要看到可比性的一方面,也要看到不可比的背景因素。还是希望管中窥豹,给地产管理者带来更多的观察视角和思考启发。
下一轮周期下,行业生态环境发生可以预见的巨变。未来5-10年,地产管理怎么走?别人的成功是一面镜子。有选择的吸收,走自己的道路。多数照搬抄袭,都未能成功。
请您正确填写联系信息,我们将通过电话与您联系,为您提供产品演示服务。
需求产品(可多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