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数智设计》白皮书文章精选
由于设计管理的“非标性”导致了房企在设计管理信息化方面有所滞后。
对于已进行了设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,同样也存在应用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。
产品与设计信息化该如何规划建设?通过哪些手段推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?
针对这两大问题的探讨,爱德数智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。
设计产品软件:
工具型软件处理工作业务,管理型软件处理企业事务
从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来看,房企产品与设计部门的软件产品,一般分为工具型软件和管理型软件两大类。(如图1)
图1 两类房企设计产品软件
1、工具型软件:解决个人级的业务处理问题
以BIM软件为例,它可以作为设计师的制图工具来进行图纸设计,这是工具属性;同时,它也可以作为管理信息统计分析与输出的工具来辅助管理,这是管理属性。
由于BIM自身的复杂性和高投入,通过BIM制图后进行管理的正向设计模式,在全行业并没有得到全面应用。
目前,行业仍处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种混搭状态。
从BIM研发的思路来分析,能够符合房企全面诉求的软件产品,其最完美的模式应该是“业务工具与管理工具的融合”。
它可以让产品(或成果)的生产者在软件中进行生产,软件通过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管理信息,自动抓取管理数据,汇总成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指标,通过偏差管理与预警等形式辅助决策。
再例如,开发工程师开发管理软件,可直接通过系统编辑代码,这与他在电脑上本地化编辑代码没有太大区别。
但是,如果该系统能够让他在编辑代码之前就获取需求,并且能将需求与代码对应,开发工程师会更愿意使用系统去编辑代码。
如果遇到技术难题时,系统可以提供丰富的技术指导供以参考学习,开发工程师会逐渐养成使用系统编辑代码的习惯。
如同作家从纸上写作,到用打印机写作,又变成了用word写作一样,这是在业务工具层面的升级。
2、管理型软件:解决企业级的管理问题
对于管理者来说,管理诉求不同。
以开发管理者为例,管理者会经常关注团队里各开发人员每天的代码输出量,可以知道哪位开发人员代码的出错率是最高,甚至每位开发人员每天工作时间等信息。
如果让开发人员每天写完代码还要填一个统计表,上报每天的工作情况,自行填报的数据难以保证客观真实。
但是,开发人员通过系统来编辑代码,系统便可及时有效记录开发人员的工作时间、工作量、工作质量等信息,这些数据在开发人员的工作中被无感采集。
这也形成了“业务工具与管理工具的融合”,很好地解决了业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双方诉求。
产品智能化应用:
打破生产与管理之间的工作壁垒
这类产品软件给生产人员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生产工具,不需要为管理信息而增加数据汇报工作量。
在目前的行业背景下,这种软件还属于理想化的产品。
原因在于,多数房企的主要任务不是实际的生产,而是管理。
地产工作者更多的是管理这些工作的进度与质量,这给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工作产生了壁垒。
那么,如何打破这一壁垒才能同时满足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诉求?有两个路径能够解决。
1、管理化升级:生产工具智能化
如同一场足球比赛,解说员播报的球员跑动距离,这不是每个球员赛后自行填表出来的,实际的方法是通过热感摄像机跟踪获取每位球员的跑动距离。
如果使用科技产品,在每名球员的球鞋里放置芯片进行采集,这让数据采集更加智能化。
同理,在房企的生产工具中使用科技手段,也能达到智能化的管理功能。
例如,在一名负责现场检查施工质量人员的安全帽上增加一枚芯片,就可以实现这两个功能。
首先,可以判断该人员在现场有没有带安全帽,规避生产风险;
其次,可以统计该人员每天去工地的次数,走了多少远,大致判断其检查工作是否到位。
但是,房企的项目管理所需要使用的生产工具太多,单就在设计管理阶段,需要用到的各类图档编辑工具就不计其数,要想实现生产工具的管理化升级,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大工程。
2、信息化业务:ERP系统应用率靠前的三项系统功能分析
房企经营管理的资源整合,已经开始从原来线下的资源整合逐步过渡到线上业务信息化。
如果用生产工具采集管理数据实现难度较大,那么,通过“生产成果的信息化传递”,是否就能打破生产与管理之间的壁垒?
在地产全业务链条的ERP系统中,爱德数智分析比较了几个应用率最高的系统功能。
(1)第一项:成本系统的付款申请
很多企业为了财务数据的准确,要求每一笔付款必须通过系统来提交申请,审批通过后财务才会进行付款,这个功能的高应用率显而易见,“重要需求+管理要求”。
(2)第二项:招采系统的供应商投标
很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线上的招采系统,开放了外部供应商平台,供应商需要通过平台注册才能被纳入企业的供应商体系,才能有机会开展合作。
在单项目的招标采购中,甲方认定的唯一合法投标路径是招采平台,并要求参与招标的供应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,在招采平台上完成投标,过期则做废标处理。
促使该模块应用率高,按时完成率最高。
因为这项功能把目标用户定为供应商,而供应商有着极高的合作诉求,只要系统操作便捷,用户就会按要求使用。
虽然不能在投标文件的生产过程中采集管理数据,但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和规则限制,实现投标文件成果的沉淀,以及投标进度的数据采集。
(3)第三项:工程系统的移动签证
甲方的目的在于统计签证量,控制变更成本。
线下的数据采集费时费力,通过线上记录签证的问题,走流程进行签证审批。
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所有线上经过审批的签证作为结算付款的依据,限定唯一路径,施工人员会把线下的模式搬到线上来。
同时也会发现线上问题的记录比线下记录方便,甲方所需要的报表数据线上自然生成。
同理,虽然还不能实现在每一栋楼的建设生产过程中采集管理数据,但是可以将签证的问题记录,与结算结合,在这个过程实现对常见签证问题的经验沉淀,以及对变更成本的控制。
上述3个例子之所以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,因为在系统规划层面对用户进行了准确的定位,同时也对用户的应用诉求进行了明确的分析,明确了业务与应用规则。
设计计划管理:
简化汇报流程,及时把控设计进度
目前,地产行业的计划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良莠不齐,管进度是企业管理所有条线的一个重点,但有些企业的计划系统仅仅是对工作进度的反馈,想把进度抓起来,难度还是比较大。
计划系统的用户定位是甲方内部的一线管理人员。
如果一个甲方内部的一线人员看到供应商把这件工作做完,要去计划系统汇报一遍这件事情已完成,虽然也能采集到进度信息,但用户的应用诉求并没有那么强烈。
以“招标版施工图设计完成”工作为例,作为一个计划节点。
如果把这项设计工作在系统中的责任人设定为这个项目的设计院,要求设计院按照计划在系统中上传成果,成果的完整度和及时性都会被纳入到供应商团队的考核里,并将影响此笔成果的款项支付,用户的应用诉求自然会得到提高。
这样做简化了通过邮件接收成果、去计划系统汇报进展的繁琐流程。
成果提交的时间点的进度数据已经被客观记录到了系统中,在后续供应商评估时,解决了供应商响应及时度和评价是否客观的问题。
总结
在产品与设计管理信息化的规划与建设中,考虑要管什么,需要哪些功能模块,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撑。
在此基础上,还需注重应用层面的延伸,为每个应用功能匹配合适的用户,并满足用户需求,这是以管理为诉求的软件信息化的重要前提。
责编:吕娜
请您正确填写联系信息,我们将通过电话与您联系,为您提供产品演示服务。
需求产品(可多选)